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全国两会精神传达会
为及时传达学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3月18日下午,学校在国际交流中心207、208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全国“两会”精神传达学习会,党委书记李兴旺主持会议。
学校召开“两会”精神传达学习会
校党委书记李兴旺主持会议并讲话
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吴普特传达会议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
昝林森教授传达会议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校长助理
霍学喜传达会议精神
李兴旺就做好“两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将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理解党中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的战略部署,以更强的信心、更足的底气、更大的干劲,努力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二是要乘全国“两会”的强劲东风,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部署,把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与履行国家使命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站位、解放思想,按照国务院对杨凌《批复》精神和陕西省贯彻批复的意见要求,在党和国家前进发展的大势中,谋划工作、推动发展,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要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行动自觉。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把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体现到提高工作实效上来。全校上下要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以及今年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增强工作魄力,卯足奋斗劲头,坚持雷厉风行的实干状态,以“钉钉子”精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全体在校校领导,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民主党派负责人,各学院(系、部、所)党政负责人,各机关处室、直属(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离退休职工、学生辅导员和学生代表;杨凌示范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同志;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教职工代表参加了大会。
学校、示范区、职院领导参加传达学习会
小西带大家回顾一下我校两代表一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观点和声音~
评价应考虑高校区位和战略使命
在我看来,高等教育现代化可从三个方面研判:第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否普及;第二,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支撑引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为区域或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报》2019年3月6日 05版
特色发展可能是
中西部高校的一条振兴之路
“新中国历史上,我们学校自主选育的抗病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先后主导了黄淮麦区4次品种更新换代,是真正为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为。”吴普特说,当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亚地区开展科技推广、农业教育,将中亚地区打造成“国际粮仓”进行了初步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组织师生深入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西藏等地,开展大规模“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学校正是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
《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12日 03版
坚守使命 “双向发力”
攻坚一流大学建设
2019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围绕“坚守使命,‘双向发力’,攻坚一流大学建设”话题接受人民网专访。吴普特提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建议国家在广大乡村特设“后稷人才”岗位。通过调研,发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人才振兴。只有把人留住,这个乡村才有希望,才能振兴。乡村振兴和未来农业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学校现在筹划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一种新的农科体系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适应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人民网》2019年3月14日
组织3000师生调研47000个村!
这位校长说,农业大有可为!
对于“未来农业”,农林高校可以提供三个支撑。
第一个是人才培养。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假期我们曾组织全校3000多名师生,历时两个半月,调查了47000个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人才,大部分有效劳动力都出去打工。有一个具有40年党龄、70岁的一个老支书,他跟我说了三句话,“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出路在技术。”
第二个是科学研究。这是大学必然的功能。我们农林大学必然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一些科学和技术,提供一个支撑。
第三个是农业科技的推广。怎么样把我们的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农民的手里?实际上我们学校也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重点有两项工作。
《农视网》3月12日
乡村振兴首先要人才振兴
乡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满足乡村的需要,将是高校在促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助力乡村振兴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特别是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就此,吴普特建议,一是要搭建产业平台,吸引有效劳动力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二是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是要加大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提升农民的能力水平。
《各界导报》 2019年3月11日 04版
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
实现增值效应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高度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体现农村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乡村文化遗存深度研究和保护,既要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又要体现生态文化价值。
昝林森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更高标准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就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
“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活动,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有平台。”昝林森认为,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新华社》2019年3月10日
唤醒乡村优秀文化资源
过去,我国在农村文化建设上欠账较多,农村特色不足,千村一面。乡村振兴需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应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遗存深度研究和保护,在乡村振兴中深入调查发掘农村现有的文化遗存,精心保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把乡村文化中的时代特色、传统思想、人文观念、形态要素等贯穿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让农村活动有组织、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推销有平台。
《光明日报》2019年3月16日 04版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时代命题。土地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强调必须审慎稳妥推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及时组织开展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4年的探索,这3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广大农民将会在此轮改革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其合法权益也将得到更好保护,广袤的乡村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陕西日报》2019年3月13日 04版
建设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第三方服务体系
解决养殖环保难题
今年两会,昝林森带来了《关于加强顶层规划设计、促进种业创新工作的建议》,提出从国家层面,尽快组织研究制定系统性强且能够管长远的动植物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种业促进法》,并配套设立政府种业专项基金,加强动植物种业遗传资源挖掘保护工作。同时,要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使动物新品种(系)审定可根据不同畜种发展阶段和水平,科学设置品系级成果条件,肯定“阶段性成果”,并分设省级和国家级两个层次来组织实施审定工作。
《南方报业》2019年3月13日
引导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
昝林森建议,政府部门应完善落实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的财政、投资、税费、价格等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秸秆利用企业,在项目审批、贷款贴息、农村具补贴、生态治理奖补、环保企业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贮存、运输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新格局。同时,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支持科研单位在秸秆青贮、氨化、气化、加工及机械化还田、快速腐熟等应用技术上的攻关创新。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种植养殖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布局、发展农业机械化、工业农业等多业融合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中国食品报》2019年3月14日 03版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着力减税降费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补短板调结构”。
“减税降费的效果是长远的。”霍学喜委员表示,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减轻普通百姓负担,大幅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减税着眼于“放水养鱼”,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在减税降费各项举措中,增值税减税规模应当是“大头”。
《经济日报》2019年3月8日 14版
聚焦深贫地区
助力脱贫攻坚
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我回去后,要把这次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开展调研,弄清楚老百姓的诉求和政策盲点。
具体来说,我将实施三项调研。一是今年4月,赴“三区三州”地区调查产业扶贫和产业脱贫问题,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二是今年计划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牧区草原生态保护问题进行调研,对草原生态保护状况和风险进行评估,并就此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建议。三是关注新型经营主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提出了很多政策举措,我将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深入调研两个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主体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研究如何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更好的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光明日报》2019年3月15日 07版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依然是我们实现精准脱贫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霍学喜表示,尤其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政策整合方面,全社会仍需不遗余力地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持续推动精准脱贫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霍学喜表示,完善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框架。在此基础上,要形成能够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参与机制,最终规划建立起支持乡村持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治理体系。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学校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针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类型与技术需求,建设集研究与开发、试验与示范、培训与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综合试验站,同时输出农业技术,对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农户开展培训。学校还设立研究生专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人才储备。”霍学喜说。
《陕西日报》2019年3月6日 07版
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这句话,让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感触颇深。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我国农业、种业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种业科研投入,增强农业特别是种业的核心竞争力。”霍学喜说。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在种业发展上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其中,“西农979”“陕单系列”等小麦、玉米优良品种享誉全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农业基础研究上还比较滞后,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还比较少。”霍学喜建议,应加快整合科研力量,强化生物工程技术等前沿性学科的研究;建立稳定、持续性的种子基金,加大种业科研投入;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利于品种创新的良好氛围,为种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注入持续动力。(陈艳 乔佳妮)
《陕西日报》2019年3月7日 04版
支持“三区三州”特色苹果产业发展
“三区三州”是中央关注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我国的特色苹果产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苹果产业发挥了较好的脱贫效应。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经过调查发现,“三区三州”地区依托苹果产业实现脱贫的乡村农户中,贫困发生率均低于5%。苹果产业的精准脱贫、长效脱贫效果显著。
“三区三州”具备发展优质苹果的优势和特色苹果产业的潜力。霍学喜调研发现,“三区三州”苹果产业存在着产业规划缺乏约束力、高效栽培模式推广受限、品种单一且品种退化和老化问题严重等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霍学喜认为,应在产业发展中,遵循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原则,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及大数据支撑,编制切实的“三区三州”苹果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形成专门力量,根据不同区域发展需要,开展砧木抗性评价与筛选、砧穗组合评价与决选,并围绕苹果栽培制度变革集成创新,促进果园管理现代化;建立“三区三州苹果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低效果园改造和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和品种区划,支持“三区三州”建设集研究与开发、试验与示范、培育与推广于一体的苹果产业试验与推广体系,增强苹果产业技术支持能力和产业人才培养能力。
《陕西日报》2019年3月16日 07版
【一周播报】29名研究生科技副镇长上任啦!(3.9-3.15西农大事件)
图 片:支勇平
文 字:张 琳
网络编辑:刘泽华
责任编辑:王 婷
终 审:郭建东